新闻资讯
“我国生物安全关键问题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路径研究”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
中国微生物学会申报的“我国生物安全关键问题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路径研究”项目获批, 该项目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职责,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是中国科协组织实施的2023年度第一批决策咨询重点项目之一。
2月1日上午,中国微生物学会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启动会由学会副秘书长、项目负责人丁家波研究员主持。学会秘书长向华研究员致辞,指出“我国生物安全关键问题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路径研究”决策咨询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利于督促和加强我国生物安全标准化建设、关键技术战略布局,助力我国生物安全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和落地。中国科协战略发展处赵红副处长介绍了项目的背景意义及要求。
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的决策咨询专家及动物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防控团队骨干等25人参加了会议。全体咨询专家就项目研究内容、课题设置、分工安排、写作框架等进行了充分交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参会专家一致认为,本项目研究内容聚焦于我国生物安全关键领域,目标清晰、前瞻性强、挑战性高,专家团队阵容强大、分工明确,希望通过本项目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成果及发展方向与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做出更大贡献。
了解更多 +
我国牵头修订的国际IDF益生菌菌株鉴定指导文件正式发布
了解更多 +
八个物种搭神七上太空 有微生物菌种和杂交水稻
有关专家指出,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未被充分认识和开发的生物资源,微生物是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其在地球的物质循环代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生物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微生物可以解决今天正困扰人类的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转化功能,建立生物技术是人类寻求解决环境恶化、能源短缺和人口健康等问题的战略途径。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微生物资源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将只具有收藏功能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发展为促进微生物资源开发应用及共享功能的国家公益性设施的变革,这是实现生物资源功能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
据该中心主任东秀珠介绍,中科院微生物所的菌种保藏中心保藏量为中国最大,居世界保藏中心的前10位。这次将其整合为微生物资源中心,调入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的高通量手段对保藏的菌种进行功能评价,加强开发与应用研究,目的是推动我国医药、工业和环境生物技术等许多产业的发展。因为“发达国家的微生物技术产值已达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10%,而我国只有3%”。
据东秀珠透露,未来5年,资源中心收藏菌种要达到10万株,功能筛选平台也将由现在的2个增加到5—6个。同时还要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的有序管理,为促进生物大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了解更多 +
微生物中心成立 我微生物菌种从保藏走向研发
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藏有35000株菌种,但此前,每天大部分菌种只是“睡大觉”。如今,一批科研人员将进驻这一“菌种仓库”,争取让沉睡的菌种能够早日为人类服务。10日,中科院微生物所微生物资源中心在京挂牌成立。该中心在国内首次将微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整合为一体,将成为我国战略生物资源的公益性平台,发挥生物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
有关专家指出,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未被充分认识和开发的生物资源,微生物是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其在地球的物质循环代谢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生物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微生物可以解决今天正困扰人类的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转化功能,建立生物技术是人类寻求解决环境恶化、能源短缺和人口健康等问题的战略途径。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表示,微生物资源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将只具有收藏功能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发展为促进微生物资源开发应用及共享功能的国家公益性设施的变革,这是实现生物资源功能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
据该中心主任东秀珠介绍,中科院微生物所的菌种保藏中心保藏量为中国最大,居世界保藏中心的前10位。这次将其整合为微生物资源中心,调入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的高通量手段对保藏的菌种进行功能评价,加强开发与应用研究,目的是推动我国医药、工业和环境生物技术等许多产业的发展。因为“发达国家的微生物技术产值已达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10%,而我国只有3%”。
据东秀珠透露,未来5年,资源中心收藏菌种要达到10万株,功能筛选平台也将由现在的2个增加到5—6个。同时还要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的有序管理,为促进生物大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